「他們一到點就急著下班!」
「完全看不到職場野心!」
「為什麼總是質疑既有流程?」
「我們那時候可不是這樣的…」
隨著千禧年後出生的Z世代逐漸步入職場,許多中生代主管開始面臨前所未有的溝通困境與管理挑戰。
在這種跨世代的張力中,作為獵頭,我看到的不僅是挑戰,更是機遇。
跨世代溝通:解碼Z世代:他們為什麼「不一樣」?
在我的觀察裡,Z世代有以下這些特質:
更本質的觀察問題,並且勇於表達
Z世代生於資訊爆炸時代。因此當他們看到問題時,能夠跳脫既有框架,直指問題的核心。
一位人資總監曾說:「剛入職三個月的新人提出了一個涉及職場政治的敏感問題,他又是公開發問,實在讓我不知道怎麼回答。」
事實上,在各類社群平台蓬勃發展下,Z世代對言論自由奉為圭臬,他們認為指出問題,不是挑戰權威,而是推動進步的第一步。但不可諱言的是,這樣直言不諱的風格,對習慣於「資深者主導」文化的中生代主管來說,無疑是一大挑戰。
勇於說「不」
「能不能今晚加班?」
「週末可以來一下公司嗎?」
「這個任務雖然不在你職責範圍,但能幫忙嗎?」
在前幾代人眼中再正常不過的要求,Z世代常常給出令人意外的回應:
「不,今晚我有個人安排。」
「週末我需要休息,下週一我會處理。」
「這超出了我的職責範圍。」
這不是懶惰或缺乏責任感,而是Z世代看待工作的角度確實和以往不同。
之前的工作者,信奉越努力越能爭取良好績效表現,難以想樣Z世代對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堅持
但在物價飛漲的台北,多數新鮮人起薪不到五萬元,Z世代面臨著比前幾代人更大的經濟壓力。當薪資無法提供足夠的激勵時,他們轉而尋求生活的平衡與意義。這也解釋了為何許多Z世代員工準時下班,而非表現出老一輩期待的「職場奮鬥文化」。
比起物質,更看重價值感和歸屬感
也許是起薪不高的緣故,Z世代明顯更看重價值感和歸屬感,
與前幾代視工作主要為謀生手段不同,Z世代渴望在職場找到類似大學社團的歸屬感。他們尋找的是一個能夠認同自己價值觀、欣賞自己獨特性的組織社群。
在我和Z世代相處過程中,比起傳統知名大公司,他們更想去有凝聚力、團隊氛圍佳的小公司,傳統職場文化強調「你能為公司做什麼」,但Z世代更在意的是「公司能為我提供什麼成長機會」。
跨世代溝通:四個幫助主管帶人又帶心的策略
作為中生代主管,你可以採取以下策略,創造雙贏局面:
嘗試互相了解
打破「他們就是這樣」的刻板印象,主動了解每個Z世代同事的特質、價值觀和職業目標。
同時,分享你的職場經驗和智慧,建立互相學習的平台。
可以做的具體方式如下:
- 安排非正式的一對一談話,了解他們的職業期望和生活目標
- 教學相長,讓Z世代在數位技能領域指導資深同事,打破對彼此的刻板印象
- 在團隊會議中鼓勵不同世代的觀點交流,營造包容的環境
說出你的認可
Z世代渴望即時反饋和肯定。當他們做得好時,具體指出亮點;當需要改進時,提供明確的指導。
認可不只是口頭讚美,更是信任和重視的表現。
可以做的具體方式如下:
- 建立定期反饋機制,不必等到年度評估
- 在公開場合肯定他們的貢獻,提升存在感
- 賦予挑戰性任務,展示你對他們能力的信任
創造歸屬感
營造一個Z世代員工能感到「被看見」「被聽見」的環境。讓他們參與決策過程,感受到自己是團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可以做的具體方式如下:
- 舉辦團隊建設活動,增強情感連結
- 建立開放的溝通管道,鼓勵分享想法和疑慮
展示未來性:讓Z世代看到在這間公司的職涯發展性
幫助Z世代看到在公司的成長路徑和發展可能性。明確的職涯晉升管道,提供持續學習的機會,讓他們看到投入的價值。
可以做的方式如下:
- 與每位Z世代員工共同制定個人發展計劃
- 提供多元的學習資源和跨部門輪調機會
- 分享公司內部成長的成功案例,建立可見的榜樣
跨世代溝通的重點:不是讓任何一方妥協或改變,而是通過相互理解和尊重,找到融合各代優勢的最佳方式。
當我們能夠欣賞並整合不同世代的特質,團隊將更具創新力和競爭力

如果喜歡這篇文,我的Instagram裡有100+外商職場相關文章,歡迎閱讀:外商獵頭Alicia的職場生存記